假期里,多地重点商圈、购物中心迎来客流回归,北京全市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35.3亿元。上海主要商业综合体客流量环比增长82%,假期前两天,线下和线上消费额分别达到120.1亿元和109.8亿元。重庆、杭州、济南等城市发放消费券,延长商超营业时间,餐饮、零售、文娱等消费增长较快,各地超市也迎来年货购买的热潮。
商务大数据最新监测,在“2023全国网上年货节”带动下,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1日,全国网络零售额812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702亿,同比增长14.8%。生鲜零食、智能家电、冰雪装备等品类销量领先,鲜花订单量环比上月增长3倍以上,红玫瑰、粉玫瑰、向日葵等最受欢迎。
元旦假期,长线游迎来小高峰。出行平台数据显示,成都、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昆明等城市出发的预订量超过去年同期。三亚、西双版纳、陵水、海口、厦门、万宁等旅游度假城市,吉林白山、河北张家口等滑雪城市,酒店连住3天以上的订单占比接近三成。全国民宿预订环比上月同期增长近两倍。
评论:“上调预期 看好中国” 外资的嗅觉与逻辑******
(央视财经《央视财经评论》)岁末年初,外资机构纷纷发布对中国2023年的经济预测,相关报告中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反弹”和“提升”。高盛集团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4.5%上调至5.2%,认为消费板块有望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摩根士丹利则预测中国经济2023年将增长5.4%;同样上调对中国经济预期的,还有摩根大通、瑞银集团、野村证券等多家机构。他们为何一致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当地时间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同时放缓,2023年世界将面临比过去12个月“更艰难”的一年,但中国经济将稳步增长。IMF总裁为何坚定看多中国?
2022年以来,多家跨国制造业企业项目先后落地,注资1.7亿元人民币的蔡司集团长三角地区研发生产中心在江苏苏州正式奠基建设;总投资约100亿欧元的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一体化基地项目首套装置在广东湛江正式投产,这不仅是中国重化工领域的首个外商独资项目,它的落地还将与湛江当地的石化项目共同打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大众、宝马、奔驰等多家知名外国车企也纷纷增加在华投资……投资加码,布局加速,外资在中国,嗅到了怎样的机会?
1月1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正式实施,新版《鼓励目录》与2020年版相比净增加239条、修改167条,目录增加条目数近年来最多。鼓励清单更长、负面清单更短、投资中国更精准!外资还将获得怎样的发展空间?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